2015年,中國經濟步入下行通道,PMI指數下半年持續位于臨界點以下。中國制造業面臨著產能嚴重過剩、結構不合理、成本優勢不在、高端制造業回流以及低端制造業向低成本國家轉移的多重擠壓,可謂“內外交困”,加快轉型步伐勢在必行。
在外部環境上,高端制造領域出現向發達國家回流的態勢。如,蘋果電腦已在美國本土設廠生產,日本制造企業松下將把立式洗衣機和微波爐生產從中國轉移到日本國內,夏普計劃在本土生產更多機型的液晶電視和冰箱,TDK也將把部分電子零部件的生產從中國轉移至日本秋田等地。越南、印度等一些東南亞國家依靠資源、勞動力等比較優勢,也開始在中低端制造業上發力,以更低的成本承接勞動密集型制造業的轉移。一些跨國資本直接到新興國家投資設廠,有的則考慮將中國工廠遷至其他新興國家。如:微軟計劃關停諾基亞東莞工廠,部分設備轉移到越南河內;耐克、優衣庫、三星、船井電機、富士康等知名企業紛紛在東南亞和印度開設新廠。
在內部環境上,2015上半年,中國經濟的三駕馬車中,出口對GDP增長的貢獻率為-2.9%,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低迷,國際市場需求減弱。在中國經濟下行環境下,很多投資的預期收益在下降,為了通過擴大有效投資穩定經濟增長,2015年七大基礎設施項目投資超7萬億。同時,消費者對高品質、個性化消費需求難以滿足,只得轉向海淘或出境消費。消費結構正在改變,產業升級跟不上國內消費者需求的現象日益突出,多個行業的低端產品嚴重過剩,高端產品卻依賴進口。
2015年,制造業產能和產量已經明顯過剩,供給也早已遠超預期的市場需求。2015年,鋼鐵行業面臨高產能和需求低迷的雙重壓力,產能過剩風險正在積聚,全產業正面臨一場前所未有的破產重組潮,全行業年虧損近百億;煤炭行業的生存狀況更加艱難,2015年以來,煤價已下跌三成,全行業虧損面達到80%以上,煤炭產能過剩的矛盾嚴重;在機械行業,2015上半年18家工程機械及重點零部件上市公司完成營業收入500.09億元,比去年同期下降29.31%,凈利潤整體虧損5.9億元,較去年同期下降114.89%,行業處于極度低迷狀態。
e-works認為,在這樣內外交困的情況下,制造業必須轉型升級,從被動轉型轉向主動轉型。切實推進智能制造,推進精益管理,努力成為數字化企業,用信息化支撐企業運營;變革商業模式,開發高附加值的產品,創造新的市場。當然,要應對經濟下行,絕不僅僅是企業的事情,需要政府、企業、科研機構的通力配合,并樹立全民的質量意識。 |